查看原文
其他

简评大连理工研三学生自杀行为

吴主任 吴主任 2021-02-10

图:Andre Bauchant

大连理工某研究生自杀,留下一封清新脱俗甚至有些俏皮的遗书。


因为成千上万的惋惜里,最多的声音是读着读着就哭了。有人说,字里行间全是温柔,这么一想就尤为令人心碎。


而我反复读了三遍,能想到的形容是俏皮、矫情。这可是遗书啊,为何如此轻浮?我一点也不感动。要不是考虑到其父母沉浸于伤痛的后半辈子,我看到这封遗书最想回复的是:行吧,也挺好。


我们的传统是死者为大。尊重一下,那么愿逝者安息。


死者为大。说什么死者已经听不到了,无济于事。所有声音都是给活人听的。


25岁,研三,当初为逃避工作考研,绝望的实验数据大概率会导致无法完成毕业论文,于是他很自然地选择自杀。“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个废物,去死吧”“那好吧。”这是他脑子里的对话,轻浮而草率。


很有共鸣的是,评论里踊跃闪现各种人分享自己生活的艰辛。实打实被生活教训过的人都知道,漫长且平淡的生活要比只是研究生无法毕业艰辛一万倍。


反复阅读遗书,脑子里闪现的是一个极为懦弱和不负责任的人。是啊,人有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。就算没有又如何,判刑的意义也不大了。他当然想过自己的死会让父母多伤心,但他依然极其草率地选择了自杀。这就是不负责任,没任何理由可以推脱。


跟此前初中生被父母掌掴后愤而跳楼不一样。25岁,理应是个心智成熟之人。而且从遗书上看,何止成熟,简直冷静以至于冷漠。


社会怎么了我不知道,但大面积的舆论明显的娇滴滴化了。逝者已矣,似乎唯有泪水和包容是唯一的许可证。要么叹气惋惜,要么借机合乎情理地躲进自我怜悯,恨自己不敢自杀。


是,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,但从流畅清晰的遗书里,所谓的绝望不过是很可能无法毕业。就这?对,这就直接把自己锁定为废物,并且如此轻率地说,那我就去死吧。


要反思什么?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环境?不知道。是生存压力太大了吗?以至于某些人洗澡的时候嚎啕大哭


我相信部分读者看到这里已经忍不住要骂我了,能不能有点同理心!你什么情况都不明了就瞎批评!


因此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再再强调一遍,无论好听难听的话,只对活着的人有价值。在这件事上,某些声音听着就像是对自杀行为的理解,看似着眼于“死者为大”的宽厚,实则对生命和人类应有之责任感的漠视。


我不理解,我也感动不起来。这件事最刺眼的地方就是不负责任。


还活着的人需要明白,你的生命当然属于你自己,但这种生命权利背后的责任不可随手甩掉。父母有抚养孩子的责任,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。这责任和义务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,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责任。


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,什么难题最坏什么结果写下来(实用情绪打理术)负起你应有的责任。若孑然一身,了无挂碍,那就随便吧。


*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该男生的遗书


上篇:保住家庭完整这件事

推荐:都难,就是一起挺住




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